分类导航

工作能力差的人,从这3点改变自己

  2025-02-19 阅读:34

   张良计

来源:世界经理人

今天文章的灵感来源于一次日常工作,篇幅有点长,但耐心看完你一定收获颇丰。

前段时间,我给公司的3位下属布置了一项工作任务,过几天收上来的作业却很不一样,由此让我产生一些感触和思考。

任务的要求很简单,我想要知道关于国内滑雪运动的现状,希望了解如今20多岁的年轻人对这项运动的观点和态度。

因此需要搜集一些信息,然后整理成文档给到伦敦的同事,协助他们完成一项重要的业务竞标。

由于时间紧迫,我把这个任务同时安排给了A、B、C三位下属。作为这个工作任务的总控,我会汇总他们三人给过来的资料,最后做成一份完整的PPT。

任务布置下去的2天后,我拿到了A、B、C三人的作业。一一翻阅,很有意思。

按顺序一个个来说,先说A.

其实,我在布置任务的时候给过他们5个关键问题,让他们围绕这些问题作为框架,分别去采访身边的朋友,尽可能多地搜集答案。

A交上来的作业,非常工整地完成了我的任务,我给了他5个问题,他给了我5个答案。

然而,当我仔细去看这个答案的时候,发现有些地方并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。

比如我有一个问题是问:

“你怎么看待越来越多人喜欢在雪场拍照,而不是真正去研究和练习滑雪?”

A搜集到的回答基本都是:

“我也不知道,跟我没关系。”

“他们拍他们的,我滑我的。“

“没有特别的看法。”

不是说这些答案是错的,而是不够深入。

对于这个问题,我更想知道的是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发自己在雪场的照片,而不是真正去钻研这项运动,这背后体现出他们对滑雪的真正需求是什么?

大家是把滑雪当做一项运动,去享受挑战极限的快感,还是把它当做一项社交货币,展现“我总是站在潮流前线,生活很精彩“的证明?抑或是两者都有,只是每个人侧重的比例不同?也可能是两者皆无,还有另外的原因?

回答清楚了这个问题,你才会知道人们对滑雪运动的观点态度。很多事情,我们表面以为是这样,但深究下去却是完全另一副样子。

当然这个企图,我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并没有直接说明,因为这虽然能帮他们指明方向,但同时也会加上条条框框的限制。

因为方向越明确,得到其他答案的可能性就越低,对于前期信息搜集阶段而言,这是不利的。

我更希望的是,他们能够自己去揣摩这些问题背后的意图,而不是就这个问题,只问这个问题。

而B就进了一步。

从她交过来的作业,就能看出她揣摩出了我的意图。

因为她给到的每一个答案,明显是把受访者的回答重新加工了一遍的,而不是像A那样,原封不动复制黏贴过来给到我。

比如,我有一个问题是:

“说到滑雪,你脑海中马上蹦出来的品牌名字有哪些?”

注意我这个问题里只提到了品牌名字,并没有提到其他东西。我以为搜集回来的答案无非就是那些比较知名的滑雪装备品牌,滑雪场品牌等等。

但B给我的答案里,除了品牌名,还提到了大家在滑雪的时候会吃什么,喝什么,会在滑雪完了之后去泡温泉,会和朋友去雪场周边的项目玩耍等等。

这些答案看下来,年轻人关于滑雪的生活方式就完整立体地展现在了我面前。

B在我原始问题的基础上,做了进一步扩充,而且扩充的内容完全踩在了点子上。

我原以为知道大家使用的滑雪装备,就能反推出消费收入水平,进而勾勒出用户的生活画像,但这些信息依然非常单薄。

而B洞察到了这一点,用更详实的信息进行补充,吃喝玩乐无所不包,显然比我最初预想的信息要靠谱得多。

然而,做得最好的是C.

他比B更进一步的地方在于,除了完善现有5个问题的答案,他还根据自己对这项任务的理解,额外增加了2个问题。

我本来只要知道5个问题,结果C给了我7个问题的答案。

他增加的2个问题包括:

“你觉得滑雪是一项跟风运动吗,过不了多久它是否会被别的运动取代?”

“你认为滑雪运动,在东西方的文化里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?”

简单说,C在我的问题上做了2个延展。

第一个是时间维度的延展。

我的5个问题,都是针对当下滑雪运动的现状做调查,但他额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,是对未来进行了展望。

第二个是地域维度的延展。

滑雪作为一项舶来品,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显然也会有所体现,而他的第二个问题能帮我更全面地去了解这项运动的变迁。

我以前经常说,想问题一定要从点到线,从线到面,从面到体,这就是最好的例证。

不仅如此,C所调查的访问对象也是最多的,他足足问了10个人!

并且这些受访对象各自的年龄,职业,接触滑雪运动多少年,是资深玩家还是初入门者,他都有详细的归纳,而这些我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完全没有做要求。

最后,他还更改了我其中一个问题的描述,把里面的关键字做了调整,让问题更加清楚完整。

坦白说,看到他的作业我是非常惊喜的。

因为C不仅把我要的东西完成得很好,而且还想到了许多我都没想到的东西,可见非常用心了。

如果把A、B、C交上来的作业进行打分的话,A可以拿60分,刚过及格线。B可以拿90分,做到了足够优秀。但C可以拿120分,超乎预期完成了任务。

故事讲完了,聊聊我的思考。

我对A、B、C是一起布置任务的,大家听到的内容完全一样,但收上来的东西却大相径庭。

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思考方式不同,造成了最后工作方式的差异。

A的做法,是人形复读。

我问了5个问题,他回了5个答案。我让他向下挖5米,他就真的只挖5米。我要他往东,他眼睛都不会瞄一眼西。

非常听话,但,也非常死板。

B的做法,是优化迭代。

我给出一个原始任务需求,她会在我这个任务需求上做升级优化。

但这依然聚焦在任务的表面,B思考的是如何把这个任务做得更好,并没有去进一步去想,这个任务成立的基础是什么,为什么会有这个任务。

而C的做法,是反客为主。

在布置任务的时候,我是主,他是客,他要听我的要求。

但回去思考任务的时候,他发现这个任务目标有bug,有亟待完善的地方,有连任务布置者都没有想到过的维度问题。

简单说,他不光看到任务字面上的要求,更洞悉了字面下的企图。这就是我常常说的,看问题要看本质。

所以回头交作业的时候,变成了他是主,我是客。

我反而要听他的讲解,去理解他的思路,最后再反观我当初的想法,我这么去布置任务,是不是合理。

实际上,A、B、C的这三种思考模式,就是职场上大部分人的一个缩影。

在一家公司里,绝大多数员工都是A,少数人是B,极少数人能做到C。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看,A创造的价值最少,其次是B,创造价值最高的是C。

最应该得到升职加薪的,也是C这种人。

原因在于,A的做事方式就注定了他能创造的价值是可以预期的。在规则边界内办事,那么产出的价值自然也是可以预料到的。

打个比方,你按红烧肉的做法去做菜,做出来就只有好吃的红烧肉和难吃的红烧肉。

但B和C的做法,就多了一层主动性,多加入了自己的用心。

因为他们对任务的源头产生了思考:

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?

这件事能达到一个什么目的?

老板布置的方法,是不是达到目的的最佳方法?

我能不能想到更好的方法?

我如何证明我的办法更好?

我如何说服老板接受我的想法?

想到这一层,他们可能就不会去做红烧肉,或者开发出一种大家从来没有吃过的红烧肉做法。

而其中C的做法最突出,他不仅完善了原本的产出,还加入了新的亮点,让原本一盘红烧肉,变成了一桌子大餐。

能为一个公司开疆拓土,创造利润增长点的,也恰恰都是C这样的员工。老板最欣赏和喜欢的,也是C这样的员工。

那这些对我们有什么启发,反映到日常工作中,又有什么帮助呢?

答案是,你可以把工作做得更用心,更具备价值感,从而获得更多的成长和升职加薪空间。

具体怎么做,最后分享三个重点,希望可以启发到大家。

第一,把思考起点前置,从“怎么做”变成“为什么要这么做”。

通常一项工作的起点,是你接到了一个需求,收到了一项任务。

我们习惯的思路是,既然要做这个,那我就去想怎么实现这个。

但用心思考的人会去想,这个需求究竟合不合理,这么做能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源,会不会带来潜在的风险。

比如产品经理要程序员增加一个功能,为的是优化用户体验。

但真这么做了,会增加整个产品的运行负荷,最后导致用户使用卡顿,出现闪退等各种破坏用户体验的情况。

那么此刻,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增加一个新功能,而是如何在保证用户体验流畅的情况下,解决旧有使用体验中的顽疾。

增加新功能可以是一个解决办法,但除此之外,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?

这才是一个优秀的程序员会去想的问题。

还没动手之前,先想想动了这个手,有没有意义,有多大的意义,有没有更好的方法,这就叫思考前置。

第二,尊重规律,学会戴着锁链“跳舞”。

我们都知道要主动思考,但主动思考并不等于随便思考,你要尊重规律。

什么规律?

商业的规律,人性的规律。

举个例子,卖汽车。

以前大家都是怎么卖车的?4S店,对吧。

很多人对4S店普遍的认知,地址偏远,建店成本高,暗箱操作多,服务体验差。

但4S店有没有优点?当然有,你去一次就可以体验多款产品,还有专人陪同讲解。

后来新能源汽车出来了,用互联网思维,采用DTC(直接面向消费者)的方式卖车,一个手机APP就能搞定,没有中间商赚差价。

但你看,特斯拉蔚来小鹏他们取消了线下店吗?并没有。

因为汽车属于高价值耐耗品,网上看得再好,你都不可能直接下单购买。

好歹也是几十万的东西,你依然要去实地把车开一下,亲手摸一下,亲自坐一下,心里才会放心。

这就是人性。

所以这些新能源品牌怎么做的?

我不开面积大的4S店,但我可以开面积小的体验店,而且开在市区人流大的商场里,这样既增加了曝光,也让消费者过来不用跑那么远。

甚至,我可以开成快闪店,在销售旺季的时候开门营业,在销售淡季的时候就撤走。

这种做法,实际上保留了线下店铺的优点,同时又优化了不必要的环节。把能够线上化的咨询流程全部线上化,把不能够线上化的试车体验做成精品化。

这就叫戴着锁链“跳舞”。

你产生了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,但不能瞎想,不能光让想法起飞,还要负责让想法落地。

你要思考,哪些是可以摆脱固有限制,去做发散思维的,哪些又是根基的东西,是万万不能改变的。

就像放风筝一样,风筝飞得再高再远,你手里永远都要牵着一根线。

最后,具备“投后管理”思维。

投后管理是金融业的说法,意思是投资人投下一笔钱之后不能直接拍屁股走人,相反这笔钱怎么用,用多久,怎么用在刀刃上,都要进行一系列详细周密的规划。

钱投出去了并不是结束,相反是刚刚开始。

其实,做任何工作都是如此。举个例子,工作交接。

多年来我经历过无数的工作交接,发现一个人的做事品格,完美体现在工作交接这件小事上。

不负责任的人,工作交接做的一团混乱,项目文件整理地不清不楚,问什么都是一问三不知。

而细心负责的人,会做好项目分类,做好时间线排序,哪些工作是正在进行,哪些工作是还在谈判,哪些工作已经进入到收尾阶段,一条条一列列一张张,写得清清楚楚。

这就是具备“投后管理”的思维。

你不能光管自己这摊子事,你还要考虑到你的做事方法,你的工作产出,甚至是你的离开,会对周围人产生什么影响,能不能给别人提供便利,会不会给别人添麻烦,是不是为整个价值生产链条带来增益。

能多想一步的人,多前进行动一步的人,自然就比其他人更优秀。

以上这些,归纳总结就是一个词,用心

用心工作的人,最容易在职场里脱颖而出。把思路打开,前后打开,上下打开,全局打开。

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,希望写了这么多,能对各位有所启发。


免责声明:
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,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;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

个人中心

电器客服

芯片客服

询价单

购物车

我的订单

返回顶部